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公共品因其非排他性及非竞争性导致的供给不足和市场失灵,长期以来一直是经济学研究尝试解决的理论难题。公共品供给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包括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公海的过度捕捞等均与此相关。因此,对公共品供给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重要意义。实验经济学特别是公共品博弈实验的引入,使我们得以从个体微观层面运用控制性的实验方法对该问题予以定量分析。传统的公共品博弈实验模型可描述如下:假设共有n个被试参加实验,给予每个被试初始禀赋y单位筹码,所有被试需同时决定向某种公共品投资g单位筹码,gi表示被试i投资的筹码数。当该轮投资完毕后,将对该公共品的总投资量乘以系数a(边际个体回报)后,再回报给所有参与实验的被试 (无论该被试是否进行了投资)。这样每个人得到的物质效用就是个体原来的禀赋减去向公共品投资的禀赋,再加上从公共品投资中所得到的回报。根据纳什均衡所预测的结果,理性自私的参与者将不会有动力去供给公共品。然而,实验结果却发现,在一次性博弈和有限重复博弈中的首轮,被试愿意将自己财富的40%—60%投入到公共品中;首轮之后的供给水平趋于降低,但仍大于零。
(凌星傲/整理)